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在2025年7月3日的新闻发布会上明确表示,俄乌领导人直接会晤是实现和平的必要条件。这一主张的提出,与当前俄乌冲突的战场态势、国际斡旋进展及双方国内政治环境密切相关。 背景与动机1. 战场压力加剧:俄军在2025年夏季攻势中取得显著进展,已完全控制卢甘斯克州,并推进至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州。乌军在苏梅、顿涅茨克等方向面临俄军大规模进攻,美国暂停部分军援(如“爱国者”导弹、炮弹等)进一步削弱了乌军防御能力。泽连斯基试图通过高层会晤争取国际支持,缓解军事压力。2. 谈判进程停滞:俄乌虽在2025年5月和6月于伊斯坦布尔举行两轮直接谈判,但仅达成战俘交换等有限共识,停火及领土问题未取得突破。俄方坚持以乌军撤出顿涅茨克、卢甘斯克、赫尔松和扎波罗热四州作为谈判前提,而乌方认为这是“最后通牒”,不可接受。泽连斯基呼吁直接会晤,旨在打破谈判僵局,推动实质性对话。3. 国际斡旋需求:美国在推动停火中扮演关键角色,特朗普与普京多次通话并试图促成俄乌谈判,但欧洲国家(如德国、意大利)要求参与谈判的诉求被美国边缘化。泽连斯基希望通过领导人会晤提升乌克兰在谈判中的话语权,避免被美俄主导的框架排除在外。 俄方立场与挑战1. 强硬条件未变:俄罗斯总统普京在2025年5月提议无条件重启谈判,但强调谈判需基于“新的领土现实”(即承认乌东四州及克里米亚归属),并要求乌克兰承诺不加入北约。克里姆林宫发言人佩斯科夫重申,俄方对对话持开放态度,但必须实现自身目标。这一立场与泽连斯基的诉求存在根本矛盾。2. 领导人会晤门槛:俄方虽未明确拒绝泽连斯基的会晤提议,但坚持先由代表团达成协议,普京仅负责签字。此外,乌方法令仍禁止泽连斯基与俄方会谈,这一法律障碍尚未解除。 国际社会的反应1. 美国的双重角色:特朗普政府推动俄乌直接谈判,但暂停对乌军援的举措被解读为向乌施压。美国倾向于双边谈判,反对欧洲参与,试图主导解决方案。然而,俄方对特朗普的“快速停火”诉求持保留态度,强调需解决冲突根源(如北约东扩)。2. 欧盟的分歧与行动:欧盟在2025年5月通过第17轮对俄制裁,试图施压俄罗斯接受停火,但内部对制裁效果存在争议。欧洲国家呼吁参与谈判,但被美国排除在外,凸显美欧在乌克兰问题上的战略分歧。3. 中国的建设性立场:中国支持俄乌直接对话,主张通过谈判达成公平、持久的和平协议,但未直接回应泽连斯基的最新呼吁。中方强调愿根据当事方意愿,为政治解决危机发挥作用。 国内政治因素1. 泽连斯基的支持率与压力:2025年3月民调显示,泽连斯基支持率升至67%,议会支持其继续执政至和平实现。但战场失利及美国军援波动可能影响其国内支持,部分政治势力(如基辅市长克里琴科)呼吁建立民族团结政府,避免权力过度集中。2. 俄罗斯的国内动态:普京在国内政治稳固,且战场进展为其提供谈判筹码。俄方通过扩大控制区提升谈判要价,同时利用美俄对话削弱乌克兰国际支持。 可行性评估1. 关键分歧难以弥合:俄乌在领土、安全保障等核心问题上立场对立。泽连斯基要求恢复1991年边界,而普京坚持“消除冲突根源”,双方短期内难以妥协。2. 战场形势的制约:俄军在夏季攻势中占据主动,可能更倾向于通过军事手段而非谈判实现目标。泽连斯基若无法在战场上扭转颓势,其谈判诉求的说服力将受限。3. 国际调解的局限性:土耳其虽多次推动谈判,但两轮伊斯坦布尔会谈未取得突破。美国的施压与欧洲的分歧削弱了国际调解的效力,而中国等第三方的作用尚未充分发挥。 结论泽连斯基呼吁俄乌领导人直接会晤,反映了乌克兰在军事压力下寻求外交破局的迫切需求。然而,俄方的强硬立场、战场形势的变化及国际社会的分歧,使得这一倡议的实际效果存在不确定性。未来,若战场态势未发生根本性改变,且双方在核心议题上缺乏妥协,直接会晤可能仍停留在政治表态层面,难以推动和平进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