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以来,中小学春秋假受到广泛关注,多部门发文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探索设置,但目前尚未在全国广泛推行,其卡点主要存在于以下几个方面:学业压力担忧:中国中小学学生学业负担较重,部分学校和家长担心设置春秋假会挤占学习时间,影响学生学业成绩。在中高考的升学压力下,这种担忧更为突出,使得一些地方虽然有政策引导,但仍对实施春秋假持谨慎态度。家长时间难协调:春秋假期间,家长通常仍需正常工作,双职工家庭面临孩子无人看护的问题。如果没有相应的托管服务或家长带薪休假制度的配套,家长可能会对春秋假的实施产生抵触情绪,认为这会给家庭带来额外的负担。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城乡之间、不同学校之间的教育资源存在差异。城市学校可能有更多的资源和条件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假期活动,而农村学校可能面临师资力量不足、活动场地有限等问题,难以有效实施春秋假制度,这也导致在全国范围内统一推行春秋假存在困难。教学计划调整困难:学校的教学计划通常是按照传统的寒暑假安排制定的,调整教学时间以设置春秋假,需要对整个学期的课程安排、教学进度进行重新规划和调整,这对学校的教学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增加了教师的工作负担。不过,也有一些地区已经开始积极探索春秋假的设置。例如,浙江杭州自2004年起就开始试行春秋假,部分中小学试行“3+X”假期模式,即在保留寒暑假的基础上,增加3至5天春秋假,通过压缩周末课时保证总教学时长。2025年8月,佛山市教育局也印发通知,将在2025-2026学年在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进行春秋假试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