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自贸离岸债作为“在岸的离岸债券”创新品种,正通过政策迭代与市场扩容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2025年9月29日发布的《关于进一步推进上海自贸离岸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试行)》(以下简称《若干措施》),从制度框架、市场机制到风险管控构建了全链条支持体系,标志着这一金融创新进入规范化发展关键期。 政策演进与市场现状:从试点到规模化突破上海自贸离岸债(明珠债)的发展历程呈现明显的政策驱动特征。2016年,上海市政府发行首单30亿元3年期自贸离岸人民币债券,标志着市场正式启动;2019年后,随着发行主体扩展至国际多边机构、境外企业及境内企业海外子公司,市场活跃度显著提升;2022年发行规模首次突破百亿元,2023年更是迎来爆发式增长,全年发行126只、规模达856.36亿元,较2022年增长超两倍。从发行结构看,城投类主体曾占据主导地位,2022-2023年间占比接近80%,主要通过该渠道替代美元债进行境外融资。但2025年新政明确“两头在外”原则(发行主体与资金用途均面向境外)后,发行主体正逐步向境内企业海外子公司、境外主权机构及国际组织拓展,资金用途也聚焦于海外项目融资,市场结构更趋多元。 新政核心亮点:对标国际的制度创新《若干措施》围绕“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离岸债券”目标,推出多项突破性安排:市场主体扩容:发行主体涵盖境外注册企业、主权机构、国际组织,以及境内企业海外子公司(含SPV);投资主体开放至境外金融机构、主权财富基金及自贸试验区分账核算单元,显著扩大市场参与面。资金流动便利化:募集资金及投资收益可自由汇出境外,或在自贸试验区内自主使用;仅当资金投向境内时需按规定办理跨境手续,大幅提升资本使用效率。规则与国际接轨:明确发行适用国际惯例,信息披露、承销安排、违约处置等均遵循市场化原则。例如,允许发行主体自主约定法律适用及管辖机构,鼓励优先选择上海金融法院或上海仲裁机构,增强国际投资者信心。基础设施优化:由自贸试验区登记托管机构提供服务,支持名义持有账户与隔离子账户模式,实现不同投资者账户隔离,同时兼容线下及境内外交易平台,提升交易灵活性。 现实挑战:制度瓶颈与竞争压力并存尽管发展势头迅猛,上海自贸离岸债仍面临多重制约因素:基础设施与政策衔接问题:境外机构开户仍存障碍,如开立FTN账户需法人境内面签,FT账户跨二线划转需审核材料,影响资金结算效率;税收政策不明确,境外投资者是否适用境内免税政策尚未界定,增加合规不确定性。监管协调难度较大:当前存在“多头监管”格局,各部门对自贸离岸债的离岸属性、外债属性认定口径不一,缺乏统一协调机制;承销资质、自律管理等关键环节缺乏明确规范,依赖市场主体自主约定,增加业务开展风险。国际竞争与市场培育压力:与香港点心债(2025年1-7月发行规模5392.21亿元)相比,上海自贸离岸债规模仍有差距;投资者结构以境外机构为主,需进一步提升市场流动性与产品多样性以吸引长期资本。 战略意义与发展展望上海自贸离岸债的高质量发展,是人民币国际化与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重要纽带。一方面,通过拓展离岸人民币资金池,推动上海成为离岸人民币资产聚集地,2025年上半年上海跨境人民币收支占全国46.5%的份额,为债券市场开放奠定基础;另一方面,依托临港新片区离岸贸易金融试点(2025年一季度离岸转手买卖规模同比增长56.67%),可形成“融资-结算-贸易”联动效应,助力上海构建“全球接单、境外加工、临港结算”的新型贸易格局。未来,随着政策细则落地(如税收优惠、开户流程简化)、监管协调机制建立,以及与CIPS系统(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的进一步衔接,上海自贸离岸债有望在“一带一路”项目融资、跨境并购等领域发挥更大作用,成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差异化竞争的核心抓手。
|
|